品牌出海是否意味着「把国内生意搬到海外重做一遍」?
在近几年持续发展的中国电商领域,不少出海品牌获得快速增长,但是这种「平行挪用」并不总是奏效。
「支付」是离钱最近的一个环节,也是出海品牌一处「视而不见的舒适盲区」。
支付是盈利的关键,但品牌似乎很少讨论支付环节的留存问题。
国内的线上支付呈现出「互联网式」高度集中的特点,为消费者和商户都创造了相对流畅,甚至隐形的收付款体验。
国内,品牌方在支付运营方面,只需「躺赢」:支付大多在微信、支付宝等电子钱包的付款界面完成,通常不产生额外步骤,除非余额不足或密码错误,也很少发生付款失败的现象。
相比中国,海外市场的支付方式与消费者的支付习惯都更加多样。
海外支付方式大致分为三类:
从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来看,美国和西欧国家习惯使用 Visa、MasterCard 等信用卡支付,部分东欧国家则习惯使用本地网银转账。
不像国内一般集中,海外各种支付方式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者,这意味着品牌方无法通过一种或两种支付方式覆盖全部消费者,而要在支付环节付出更多的成本,建立多条支付通道,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。
不仅如此,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同,一些海外地区的消费行为路径与国内的普遍情况也有所不同。
例如信用卡拒付(chargeback):
在海外,信用卡赋予了消费者拒付的权利:消费者在支付后一旦遇到收不到货、货品与描述不符、存在差价等问题,可以跳过品牌方,直接向银行申请拒付。
消费者发起拒付的期限可以延伸到付款后的 100 多天,有时甚至能到 500 天。
这是银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途径,但对于品牌方来说,这意味订单收益可能并没有 100%进入口袋。
相比较,国内的支付效率更像是一种发展红利下的「侥幸」。
面对海外支付,出海品牌需要重新建立对支付的重视。
首先,品牌需要意识到,线上信用卡支付,并不意味着钱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进入品牌方钱包,而要经过收单行、卡组、发卡行等角色对双方信息和钱款的传递与处理。
因此,长链路,多环节是品牌方为了账户安全所付出的代价。
所以,「高度风险控制」和「流畅用户体验」之间的矛盾,构成了海外线上支付的两难困境,而这种矛盾已经在欧洲地区的电商行业显现。
为了控制欺诈和网络犯罪,欧洲已经启用了「强客户身份验证 SCA 规则」,要求消费者在线上付款前提供两种形式的身份证明(密码、验证码、指纹等)。
这样交易的风险性降低了,消费者的体验却降低。根据 EU Business News 在 2023 年 5 月的报道,80% 的法国受访者对新推出的 SCA 规则的失望程度在 5 分及以上(满分为 10 分)。
面对复杂的海外支付环境,一些出海品牌选择借助支付服务商的力量,为自己搭建更加专业、安全、方便的支付体系。
Checkout.com 为出海企业勾勒了一份完善的支付知识图谱:涵盖对订单生命周期,不同类型企业(电商和游戏泛娱乐行业)的支付链路和降本路径的介绍。
这份支付图谱清晰展示了一笔订单的完整生命旅程分为五大阶段:收银台、前置风控、身份验证、支付授权、后置风控。
在规则的层层筛选之下,并非全部订单都能顺利通过漏斗,完成交易。
如果卖家不了解真实的订单生命旅程,很可能对自己在支付环节失去的订单毫无察觉。
因此支付需要运营。成熟的支付运营体系能帮助品牌方提高订单的支付成功率,分析交易失败原因,甚至参与公司的运营和税务规划。
对此,Checkout.com 为品牌方提供了支付运营的「金字塔」,以及实现成熟运营的步骤。
对于体量不够、难以分出人手专门运营支付环节的品牌方来说,我们建议将「找对服务商」放到支付运营的第一步。
Checkout.com 亚太区总经理施伯雄 Brian 将挑选支付服务商比作挑选司机:有驾照只是基础,还要考虑对方的驾龄、烧过多少油、见识过哪些复杂路况、及跑过哪些地区等。
选择支付服务商也一样:考量支付牌照是否合规很重要,但空有「牌照」还不够,品牌方还要考虑服务商的运营时间,交易处理量,在全球各地的支付运营经验等。
当我们了解了支付运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,如何真正做到降本增效,实现支付的价值呢?
请尽情期待后续篇章:「降本增效,是交叉非重叠的两个命题」。